中媒联动☆传媒联盟 2014-04-16 重要通知与声明  2020年精选20个创业好项目——期待与您早日联手合作共赢  仅需5.8万元就可通过CCTV点睛播出1个月和通过GJTV等百家媒体联合常年展播  评选与出版《当代百名书画艺术名家抗疫作品展》的活动通知 五秒电视广告只需五十元☆本项目正在诚征各地代理 点此查看加盟合作☆本站人才招聘公告  
当前位置: 主页 > 教育 >

正商书院云南分院|读懂《史记·货殖列传》中的经营密码

时间:2019-04-08 15:03 来源:华夏财经网作者:华夏财经网
.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3月30日上午,正商书院云南分院2019年首堂公开课在云南社会主义学院拉开了帷幕。本次课程邀请到中国政法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商贾传奇》主讲人李晓带来《史记货殖列传商道智慧》。正商书院云南分院院长王立志发表致辞并主持了两天的讲座学习。
 

 

       李晓以《国学与商道智慧》为题,从国学广义和狭义的层面阐述了国学的基本含义和对企业的重要性,用《史记•货殖列传》为课本,系统的讲述一个企业应该拿起历史规律的望远镜去细心观望整个世界,商道就是商人群体对于商业规律的认识及其与主流社会思想相契合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课程深入学习了符合规律与道德的大智慧;进入《史记·货殖列传》的世界,了解如何在强手如林的商场上立于不败之地,从容驾驭自己的人生。讲座现场气氛热烈,学员和教授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交流。

 

       “货殖”是指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货殖列传》中蕴含有朴素的投资观念和经纶济世的经济智慧。在今天看来,这些精髓思想仍然适用!

 

       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货殖列传》里面,每一个故事都告诉你管理的道理,他中间提了很多怎么样做生意发财,怎么致富的,不一定专指做生意,乃至做人”。

 

       李晓老师在总结《货殖列传》时,给出自己的观点,企业家在经商与生活中如果能够做到以下三点那么财富与人脉的积累是无往而不胜的:

 

富无经业,贵在诚壹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审时度势,与时俯仰

 

       在两天的课程中,他重点围绕这三点为正商书院的企业家学员授业解惑。

 

       一、富无经业,贵在诚壹

 

      《货殖列传》中列举了很多不同行业的成功商人,如种田务农的秦杨、卖水浆的张氏、磨刀的郅氏、卖羊肚儿的浊氏、给马治病的张里,虽然尽是些不起眼的小生意,但这些人都成了身家千金的富翁。这是什么原因呢?一言以蔽之:“心志专一,诚信无欺”。诚信无欺是商人的基本准则,心志专一则是商人成功的必备素质。




 

       “绝利一源,用师十倍”,堵塞杜绝产生利益的一个根源,就能够产生用力十倍的功效。当把所有的心思和精力都用在一件事情上,那么还会不成功吗?“诚信无欺”与“心志专一”是一个长久的考验,要时刻以诚信和专一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事业,并时刻保持初心、创造力和坚定的意志。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却是所有成功者的必备素质!

 

       李晓老师说:发家致富没有所谓的特定行业,资产、金钱没有固定不变的主,能够按照规律做事情的人,即使是白手起家钱财也能从四面八方四处涌来,拒绝按照规律做事情的人即便是金钱如山也会崩塌。因此,企业家在如何选择行业,怎样努力方面应该秉持的理念就是:做法有新旧,产业没有传统,最珍贵的品质在专注,专一,将自己的工作、企业、产品做到精进,不断改进与时俱进;做到极致,做到最好,达到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就成为行业标杆,就是成功。

 

       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旱的时候要去投资船,涝的时候要去投资车。这是春秋时期越国思想家政治家计然说过的一句话,他认为商品的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干旱的时候人们需要车,车的价格就会上涨,商人就应该高价卖车且低价购船;反之,洪涝发生的时候就可以高价卖船低价购车。投资要眼光长远,早早布局,打好提前量。
 


       “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商品价格上涨到最高点必然会下落,价格下降到最低点必然会反弹。当商品价格贵到极点,卖出就要像粪土一样毫不心疼;当商品价格跌至谷底时,买进就要像珍宝一样在乎。这正是利用市场的不理性的价格波动赚钱,当价格偏离价值很多的时候要果断利用这样的机会,买低卖高,实现收益。这种“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逆向投资思维,今天仍然指导众多投资者在金融界赚的盆满钵满。

 

       三、 审时度势、与世俯仰

 

       前进并不一定都是好事,有的时候,知进退比知识更加重要。势即为变,变又分为大变和小变,大变就是长期发展的趋势,小变则是短期的阶段性的波动,李晓老师说:大变就是方向,小变则是机会,企业家应该顺大潮流而下,逆小流而上。在变化的万事中,最大的智慧就是以不变应万变,站在不变的立场上来做出相对应的应对措施,才不会乱变。

 

       “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随机应变,与时逐利,而不责求他人。顺应时代潮流非常重要,是人能够致富的关键。“时用则知物”,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才算懂得商品货物。“尽椎埋去就,与时俯仰,获其盈利”,靠推测事理,进退取舍,随机应变,获得盈利。
 

 

       中国人讲求“时势”,这是一种时局观,一种大视野、大视角。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随时间变化,随环境变化。只有掌握这些变化的规律,通晓其内在联系,从而准确把握住有利于自己的“时势”,才能在恒久变化中不断获利。所以有人说,选择大于努力,这是很有道理的。这种选择就是对于时势的把握,需要审时度势,顺势而为。

 

       不一样的正商书院 

 

       正商书院2010年成立于北京,是弘扬中国国学最大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互动平台,以国学文化为主导的服务于企业家的教育传播平台,旨在打造世界一流的现代化书院,全国目前拥有企业家学员20000多名。

 

       2011年正商书院总院下第一家分院在内蒙古成立,2018年,第十家国内分院在云南成立。从“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到“高人韵士,何妨选胜登临”的彩云之南,不到十年的时间,正商书院已经覆盖国内的内蒙古、山西、湖北、上海、四川、吉林、广州、云南、宁夏等地,日本、美国、匈牙利等海外分院也相继成立,为中外交流合作搭建了良好平台。
 



 

       据了解,正商书院目前开设课程涵盖经、史、子、集等国学经典以及互联网、大数据、转型创新、投融资等最新前沿内容,配合线下论坛、沙龙、企业互访、路演、游学等活动形式,在弘扬、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价值观一致、有礼有节,懂感恩、知利他、讲诚信的企业家社群,达到信息同步,资源共享,有效互动,最终通过企业家群体的成长和发展达到助力社会发展的目的。

 

       在公开课上,李晓教授还向学员们推荐了《南方周末》记者陈新焱采写的《孤独是他的能量》一文(全文如下)。

 

       关联资讯|

       李嘉诚:孤独是他的能量

 

       李嘉诚的办公室陈设非常简单,桌面上干净得一张纸都没有,因为多年来他坚持“今日事今日毕”。

 

       创业至今六十多年,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但没有一年亏损;自从1999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华人首富以来,15年间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始终稳居这一宝座。

 

       这就是李嘉诚。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创业至今六十多年,虽历经多次经济危机,但没有一年亏损;自从1999年被福布斯评为全球华人首富以来,15年间不管风云如何变幻始终稳居这一宝座。

 

       这就是李嘉诚。

 

       但此时,他正前所未有地深陷入一场“撤资”风波。接连抛售内地和香港的一些资产,掀起轩然大波,被舆论认为是一个“风向标事件”。

 

       2013年11月22日,记者探秘风波的最中心,位于香港中环的长江集团中心,李嘉诚的办公所在地。

 

       14:30,门打开,85岁的李嘉诚满面笑容地走进来,步子很快,没有任何搀扶。他和每一个人握手,微微弯腰递上名片,微笑着,认真地看着每一个人,近乎多余地用带潮州音的普通话自我介绍:“李嘉诚”。

 

       李嘉诚,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成为超人之前的那个人

 

       “外人都将他看作超人,而他自己,则始终将自己看成是变成超人之前的那个人。”

 

       85岁的李嘉诚,从早年创业至今,一直保持着两个习惯:一是睡觉之前,一定要看书,非专业书籍,他会抓重点看,如果跟公司的专业有关,就算再难看,他也会把它看完;二是晚饭之后,一定要看十几二十分钟的英文电视,不仅要看,还要跟着大声说,因为“怕落伍”。

 

       这种勤奋和自律,非一般人能比。

 

       关于工作习惯,最为著名的细节是李嘉诚的作息时间:不论几点睡觉,一定在清晨5点59分闹铃响后起床。随后,他听新闻,打一个半小时高尔夫,然后去办公室。

 

       熟悉李嘉诚的人士表示,他是一个危机感很强的人,他每天90%的时间,都在考虑未来的事情。他总是时刻在内心创造公司的逆境,不停地给自己提问,然后想出解决问题的方式,“等到危机来的时候,他就已经做好了准备”。

 

       一个被广为传播的事实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而在这之前,李嘉诚已经准确预见,并早已做好了准备,等到危机来临时,集团不但安然无恙,还从中获得了扩张的机会。

 

       作为一个商人,李嘉诚对数字尤其敏感。

 

       从20岁起,李嘉诚便热衷于阅读其他公司的年报。除了寻找投资机会,也从中学习其他公司会计处理方法的优点和漏弊,以及公司资源的分布。他自称可以对集团内任何一间公司近年发展的数据,准确地说出其中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看一看便能牢记,是因为我投入。”

 

       对于信息的重要性,李嘉诚常常一再强调。虽已85岁高龄,但他对新技术的了解,并不逊于年轻人。在李的办公室,左手边摆着两台电脑,实时显示旗下公司的股价变动。而在侧面办公桌上,则摆着他的苹果笔记本,这是他日常工作所用的。

 

       每天早晨,李嘉诚都能在办公桌上收到一份当日的全球新闻列表。据一位跟随他十余年的人士透露,这份新闻列表并非摘要,而是一个又一个的新闻标题,多来自《华尔街日报》、《经济学人》、《金融时报》等全球知名媒体。李会先浏览,然后选择其中想看的文章,让人翻译出来细读。

 

       李嘉诚的这个习惯坚持了十余年,并因此而专门设立了一个四人小组,负责这项工作。而他之所以看标题,不看摘要,是不想被别人误导。

 

       据另一位员工透露,以前,李嘉诚看新闻喜欢纸质版,iPad出来之后,他就只看电子版了。李现在用的是iPhone手机。

 

       这些习惯,让李嘉诚始终站在资讯的最前沿,也让这个老人投资了一系列高科技公司。

 

       李嘉诚旗下的维港投资,最近这两年,投资了六十多家科技公司,其中不乏很多明星项目,例如Facebook、Skype、Siri、Waze、Spotify、Summly等等,而这个团队总共不过8个人。

 

       “他并不是一个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人,相反,他对潮流的把握远超很多年轻人。”一位下属透露。李嘉诚旗下公司无数,连很多下属都数不清,直接向他汇报的,就有200人左右。每个月,李都会跟海外管理层进行会议,每年会“出外巡检”三四次。

 

       李的多位下属向记者透露,李嘉诚非常善于问问题,遇到一个新事物,他总是会想,这和我、和我的公司有什么关系?他总是会将自己的问题交给专业的人去寻找答案。

 

       比如,在Facebook等社交媒体开始火起来的时候,李嘉诚曾经问过旗下公关团队一个问题:怎么看待其和平面媒体以及网上媒体对集团公关的影响?

 

       为了回答李嘉诚的这个问题,公关团队专门召开最高会议进行讨论,形成专题报告向李汇报。有趣的是,最后这个团队甚至开发了一款软件,专门用以评价不同渠道的公关效果。

 

       “如果李先生是个停滞的人,就不可能有今日之成就。”李嘉诚的一位下属感叹,“外人都将他看成超人,而他自己,则始终将自己看着是变成超人之前的那个人”。

 

       与自己相处

 

       他几乎从不生气,见到所有人,都是一副标准的笑脸。

 

       熟悉李嘉诚的人,也常说他们看不懂他。他几乎从不生气,见到所有人,都是一副标准的笑脸。

 

       “他真的没有生气过吗?他会因为什么事情而难过?他发过火吗?”面对这一连串问题,几位跟了李嘉诚十年以上的下属一脸迷茫,想了很久,他们实在回忆不起是否有过这样的场景。

 

       当你问起李嘉诚强势的一面时,其中一位跟了李二十余年的高层反问:强势怎么定义?

 

       在她这么多年的印象中,李决断非常之快,但并不是个咄咄逼人的人,他很会倾听下属的意见,“如果你是对的,他会听你的,而不是坚持他的”。

 

       在生活中,李嘉诚时常表现出单纯快乐的一面。走在香港的大街上,李就变成了一个念旧好玩的老头,总是和身边的人说,这里原来是啥样的。

 

       李嘉诚还每周为儿孙们亲任导师,自己准备课程、案例,据一位接近李的下属透露,3年来,他给孙辈们上的课,既有道德讨论,也有文化批评、世界经济。孙子、孙女年纪都很小,要演绎生动,难度很高,但李却乐此不疲。

 

       为了告诉儿孙们风险是怎么回事,李嘉诚甚至还专门花了8000美元,去印出了四张AIG股票。他把这张股票裱起来,标注了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保险公司在金融危机中破产的故事,并且写上“以此为鉴,可惕未来”。有趣的是,这时候他的孙儿们还不过几岁。

 

       另一位跟了李十几年的下属透露,李嘉诚喜欢看电影,而且,看电影时,他的“代入感”很强,每次都会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然后随着剧情起伏,“过他们的生活”。

 

       在这位下属看来,李嘉诚其实是个感情很丰富的人,但他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很懂得控制自己的情感。

 

       1996年,李嘉诚的长子李泽钜被世纪大盗张子强绑架,对方单枪匹马到李家中,开口就要20亿,李当场同意,但表示“现金只有10亿,如果你要,我可以到银行给你提取”。

 

       李的镇静,连张子强都很意外,张问他:你为何这么冷静?

 

       李回答道:因为这次是我错了,我们在香港知名度这么高,但是一点防备都没有,比如我去打球,早上五点多自己开车去新界,在路上,几部车就可以把我围下来,而我竟然一点防备都没有,我要仔细检讨一下。

 

       李嘉诚告诉记者,当时他劝告张子强:你拿了这么多钱,下辈子也够花了,趁现在远走高飞,洗心革面,做个好人;如果再弄错的时候,就没有人可以再帮到你了。

 

       有趣的是,据李嘉诚透露,后来张子强又打来电话,李说,你搞什么鬼,怎么还有电话?张子强在电话中说,李生,我自己好赌,钱输光了,你教教我,还有什么是可以保险投资的?

 

       李嘉诚答道:我只能教你做好人,但你要我做什么,我不会了。你只有一条大路,远走高飞,不然,你的下场将是很可悲的。

 

       2013年11月22日,李嘉诚向记者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语气平静,就像是在讲述一段别人的历史。其中的惊险和锥心之痛,似乎全都烟消云散。

 

       李嘉诚将这种冷静归于他喜欢看书,“我喜欢看书,什么书都看,这对我都有用,今天有用,明天也有用。所以,很多大事来的时候,我也能解决”。

 

       而一位跟了李十几年的下属则将这种冷静归结到他少年的成长经历上。

 

       李嘉诚出身于书香门第,爷爷是清朝最后一科秀才,两位伯父在民国初年,还曾跨海留洋取得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博士学位。而李的父亲,则是小学校长。但因为二战爆发,故乡潮州被日本侵袭,李和家人逃难到香港。
 

       没想到,1941年日本攻占香港,母亲只好带着弟妹回老家。更没想到,贫困抑郁的父亲染上肺结核,半年之后就去世了。14岁的李,独自面对父亲的死亡与埋葬,“一夕长大”。

 

       更祸不单行的是,年少的李嘉诚也染上了肺结核。

 

       “这是我一生中最艰难的时刻。”李嘉诚回忆说,“我告诉自己不能死,身为大儿子,为了母亲和弟妹,为了前途,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工作。”

 

       没有钱去看病,李嘉诚便只能用自己发明的方法对付肺病,清晨到山顶呼吸新鲜空气,李替厨师写家信,以交换鱼汁与鱼杂汤,强迫自己喝下这平日最讨厌的食物,只因知道这些汤有营养价值……

 

       一位采访过李嘉诚的记者写道:李嘉诚的心胸之大——收购和记黄埔此等之事一直秘不外宣,甚至自己的老婆也不知道,一切都自己心算——是撑出来的:丧父、养家、肺病、贫穷……当一个人在自己15岁左右经历这一切挑战而没有被打垮,他就没有什么是不能承受的了。

 

       孤独是他最自然的常态

 

       “他会不断自己抛问题、自己回答。”

 

       虽为华人首富,但李嘉诚却过着清教徒般的生活。

 

       “他11岁就逃出来,一路上都是一个人在奋斗,他老和我们讲自己缝衣服,到现在依然如此。”一位下属告诉记者,李的袜子都是不能见人的,因为他自己缝补了好多次。

 

       李鼻梁上的黑框眼镜,打从1972年长江实业上市记者会开始,就再也没有变过。手上的手表,也总是同一块,直到最近在一次旅行中看到一款西铁城的太阳能手表,他非常喜欢,才很大方地跟售货员说:“你不用给我打折啦。”这款手表的售价是3000港币。

 

       镜头前,李总是蓝黑色西装套装搭配白衬衫,而领带永远是蓝白色系,李乐于向别人展示他穿了数十年的西装皮鞋胜于向别人展示他成功的生意。


       李的办公室,像他的打扮一样简单,除了一望无际的维多利亚港海景。

 

       偌大的办公桌上,只有一沓很小的便笺纸,两支笔,一副放大镜,李每周在这里工作五天半。

 

       办公桌的对面,是黑色的沙发和茶几。没有靠垫,没有烟灰缸,也没有潮州人最喜欢的功夫茶具,只是孤零零地摆着一个装饰盒。
 

 

       李办公室最惹眼的,是清代儒将左宗棠题于江苏无锡梅园的诗句:“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这24个字,凝聚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而李嘉诚则将其视为自己的人生信条。

 

       “孤独感是他最好的朋友,也是他最自然的常态。”那位熟知李嘉诚经历的高层如此评价道。在她看来,经历过少年磨难的李嘉诚,早已习惯了孤独的感觉。

 

       回忆早年的苦学生涯,李说,“别人是自学,我是‘抢学问’,抢时间自学。一本旧《辞海》,一本老师版的教科书,自己自修。”

 

       这是一个孤独之旅,命运剥夺他的,李要靠自己抢回来。没有学历、人脉、资金,想出人头地,自学是他唯一武器。

 

       李嘉诚自律惊人,除了《三国志》与《水浒传》,他不看小说,不看“没有用”的书。捡起教科书,李时而扮演学生,时而扮演老师,摸索教学和出题的逻辑,寻找每个篇章的关键词句,模拟师生对话,自问自答。

 

       “孤独是他的能量,也是他的朋友。独处时,他脑海会开始做思想的挣扎,会不断自己抛问题、自己回答。”李的一位友人说,“他现在的习惯,就是来自于此。”

 

       在创办长江塑料厂时,李又开始订阅英文《当代塑料》及其他西方专门的塑料杂志。与此同时,李开始将部分资金投资华尔街上市公司股票,李从不按直觉投资,而是仔细研读公司财报,研究商业规则。华尔街财报是李的英文老师、商业教练,也是李的私人投资获利来源。

 

       在这位友人看来,经过几十年的磨炼,李嘉诚早已学会了和孤独相处,所以,登上人生的高峰之后,少有高处不胜寒之感。

 

       而李的豁达和乐观,也皆来自于此。李的这位友人给记者举了个例子,2013年3月份,香港国际货柜码头发生罢工事件,工人们在长实门前扎起帐篷,拉起横幅抗议,李嘉诚的照片被画上魔鬼的红色双角和白色獠牙,额头上还被写上了“奸商”两字。因为要从门口进出,李嘉诚看到也非常不高兴,但几个小时之后,他就开解了,李和他们开玩笑说,哇,这个上面,把我的头画得还是笑的。

 

       “工潮的冲击大,还是逃难到香港的冲击大呢?”这位友人反问,在她看来,早年的经历,早已让李嘉诚练就了百折不挠的心态,“他找到了平衡内心的秘诀”。

 

       在李嘉诚的办公桌上,有两块小玻璃,上面是李自己写的两段话,一段是:求百事之荣,不如免一事之辱;邀千人之欢,不如释一人之怨。而另一段则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建立在尊重之上的商业帝国

 

       早在很多年前,李就已经不管具体业务,他的时间和精力,基本花在“定坐标”上。

 

       相比他内心的隐秘世界,普通人更感兴趣的是他的财富帝国。

 

       一个地产商告诉记者,李最让人敬佩的,不是他在香港的成功,而是他在世界上的成功。同为商人的他感慨,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成功商人很多,但一旦走上国际化道路,许多人就因不适应而铩羽而归。

 

       但李嘉诚不同,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李就一步一步走向世界,且屡战屡胜,几乎从无败绩。

 

       而今,李嘉诚的商业版图遍布全球52个国家,从事的产业,横跨通信、基建、港口、石油、零售等多个领域。集团员工超过26万人。而员工中,中国人只是少数,大多都是英国人、美国人、加拿大人……他是如何做到的?

“build on respect(建立在尊重之上)”。李嘉诚身边一位高管脱口而出。

 

       在李嘉诚身边的高管们看来,尊重所有人,是李嘉诚公司的核心文化,也是这么多年其能够驰骋全球的秘诀所在。“每个人都有很多选择,为什么要跟着你?你给我很多钱,但需要牺牲我的尊严,我不会跟着你;但如果你因为我有能力,尊重我,给我空间和舞台,我一定会跟着你。”

 

       一个可以佐证的事实是,在李嘉诚旗下公司,员工的离职率通常都非常低,多数员工都是跟着李打拼了数年的,这里当然也包括很多老外,“他们能留下来,更是因为如此(被尊重)。”

 

       在接受记者的采访中,李嘉诚时时处处都表现出这一点。李认真地倾听每一个人的问题,生怕没有回答清楚,约好了用普通话采访,李就一直用普通话,虽然潮州话对他来说更自如。李会照顾每一个人的感受,听问题时,专注如小学生;回答时,一定会看着对方。

 

       李给每个人都发了一张名片,但轮到摄影师时,名片派完了。让人意外的是,采访进行到一半,李突然向远处的助手要了一张,补给了摄影师。他的举动是如此自然。

 

       李嘉诚不希望别人称呼他为老板,他更愿意以“领袖”要求自己。“一般而言,做老板简单得多,你的权力主要来自你的地位,这可能是上天的缘分或凭着你的努力和专业的知识。做领袖就比较复杂,你的力量源自人性的魅力和号召力。”在一次接受访问时,李曾这样自我解答:“做一个成功的管理者,态度与能力一样重要。领袖领导众人,促动别人自觉甘心卖力;老板只懂支配众人,让别人感到渺小。”

 

       据高管们透露,早在很多年前,李就已经不管具体业务,他的时间和精力,基本花在“定坐标”上。

 

       比如说,负债率。李嘉诚对这一指标的控制,近乎偏执,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旱时,要备船以待涝;涝时,要备车以待旱。一家公司即使有盈利,也可以破产,一家公司的现金流是正数的话,便不容易倒闭。”

 

       李嘉诚告诉记者,长实2013年的负债比例是4%,和黄是21%,位于加拿大的Husky,负债比例只有12%。李对此深以为豪,“我从1950年开始做生意,对负债和贷款问题,我一直非常小心处理,虽然经历过不少风风雨雨,但也一路走了过来。”

 

       工厂是最好的课堂

 

       “现在很多人只知道李先生是富豪,却忘记了他是做工厂出身的”。一位跟了李嘉诚十几年的下属告诉记者,这是解读李嘉诚的另一个密码。

 

       与重视定坐标一样,李嘉诚对细节也很重视。

 

       李嘉诚基金会负责具体项目的罗慧芳女士告诉记者,他们做的一个医疗方面的项目,李对每一个数据都很清楚。他甚至也会自己打电话去抽查,有一次,其中的一位患者接到一个香港打来的电话,对方开口就说“我是李嘉诚”,把他吓了一跳。

 

       “现在很多人只知道李先生是富豪,却忘记了他是做工厂出身的。”一位跟了李嘉诚十几年的下属告诉记者,这是解读李嘉诚的另一个密码。

 

       “做工厂的人,对细节要求非常严格,李嘉诚开始做表带,后来做塑料花,这都需要对细节的把握。”据这位高层透露,即便到现在,李依然有着工厂情怀,他看到一个杯子,就拿起来研究说,这个可以怎么做怎么做。

 

       对李嘉诚来说,早期的工厂经历,是他最好的课堂。对做一个塑料花,原料怎么来的,怎么出口,怎么办手续,他了如指掌,而其对世界经济形势的认识,最早也来自这里。

 

       而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李做生意的原则,也形成于此时。

 

       据李嘉诚的这位友人透露,早年,李嘉诚的英文并不好,但是塑料花又是出口的,如何用那么蹩脚的英文去说服别人,对李嘉诚是个很大的挑战。最终,他想出了一条最有说服力的理由——货真价实,“我的成本加25%,就是我的价格,而且,我永远是这个价钱。”

 

       “李嘉诚就这么找到了一个词典,就这么应付世界了。”这位友人说,李的这种原则,几乎贯穿始终——做人也是一样。

 

       和李嘉诚同时代的商人中,不少人栽在了最难处理的政商关系上,但李却从未因此而烦恼。“他对官员的态度也是始终如一,无论遇到什么事,别人都知道,李嘉诚会怎么反应,所以,也不会为难他。”这位友人分析,李做人非常有原则,这让他在政界也赢得了不少人的尊重。在处理政商关系上,李曾给自己定了九字箴言:讲真话、做实事、有贡献。

 

       “政治和经济,根本上是手和脚的关系,假如两者背道而驰,是很难处理的。”李嘉诚坦言,如果政治找上门来,躲也是躲不掉,他的原则是“不参与政治,但关心政治”。

 

       李嘉诚不喜好交际,在一些朋友看来,他很闷,有时还有点不合时宜。这位友人给记者举了个例子,一次,一个官员在李嘉诚面前夸耀他们投了多少钱搞环保,李突然来一句,“不浪费就是最大的环保”,差点没把人噎死。

 

       另一个细节是,在2012年的特首选举中,李嘉诚支持的是梁的对手唐英年,选举结束后,有人劝他与梁重归于好,他回道:“我们本来就没有怨,何来的和好?”

 

       “李嘉诚是有点不好玩,但是有一点,所有人都很喜欢他,那就是他的真心。”一位友人说。李嘉诚自己也经常说,他在全世界各地都有生意,但每次做完生意之后,都会和客户变成朋友,有的更成为知己和事业的重要伙伴。有时候,“李嘉诚”三个字就是金字招牌。

 

       内心的富贵才是真富贵

 

       为弥补自己少年失学的痛和父亲因病去世的无奈,李嘉诚将基金会捐献的方向主要放在两方面:教育和医疗。

 

       “我对赚钱的重视程度不及捐钱。”2013年11月22日,李嘉诚如此告诉记者。

 

       这是这位华人首富的另外一面。

 

       1980年起,李嘉诚决定设立个人基金会,希望“在我离开这个世界后做的事,一定要比我在世时做的只多不少”。而在更早些时候,他们就已经捐献巨资。2007年5月,《时代》杂志公布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两位人士,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慈善家”一项,李嘉诚名列其中,与比尔·盖茨齐名。

 

       然而,外界很少知道的是,李嘉诚做出这一决定,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心路历程。金钱,也曾经对李充满诱惑。因为李目睹父亲从受人尊敬的小学校长,落魄到一名寄人篱下的职员。李经历过没钱就没有尊严、没有家、无法读书的困境。所以,在创业成功之后,李也曾享受过金钱带来的快乐。

 

       据媒体公开报道,1956年,28岁的李嘉诚已跻身百万富豪之列。那时候的李,体会到物质享受的乐趣,西装来自裁缝名家之手,手戴百达翡丽高级腕表,开名车,甚至拥有游艇。李也开始尝试上流社会的玩意,玩新型莱卡相机,并在香港列提顿道半山腰买了面积近200平方米的新宅,将母亲接来同住。

 

       但是,就在搬进新家的那天晚上,李嘉诚彻夜难眠,第一次认真审视财富,“财富能令一个人内心拥有安全感,但超过某个程度,安全感的需要就不那么强烈了。”李嘉诚后来回忆说。

 

       至少在半年的时间里,李嘉诚一直郁郁寡欢,晚饭后,常一个人驾车到西环半山上的宝珊道发呆。李说,直到有一天,自己突然想明白了,可以通过帮助别人,赋予财富新的意义,李突然领悟到:“内心的富贵才是真富贵”。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李嘉诚开始不断捐献,直至1980年,李已经52岁,成立了李嘉诚基金会。

 

       为弥补自己少年失学的痛和父亲因病去世的无奈,李将基金会捐献的方向主要放在两方面:教育和医疗。

 

       首先,李在故乡成立一所大学——汕头大学。办学是个无底洞,李此举曾引来一些朋友的担忧,但李志气坚定,少年失学的痛,转化成他对汕大的浓郁情感。李说,虽然他没有大学学历,却能创造一所大学。“就算汕头大学一夕之间被摧毁,我也会把它重建起来!”

 

       而今,这片昔日的农田上,已经培养出了大批硕士和博士,一些人已经进入社会工作,采访中谈及这一话题,李嘉诚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现在,李逢人便称,基金会是他的“第三个儿子”,然而,外界同样很少知道的是,这一称呼得来同样不易。

 

       据李嘉诚透露,2003年的某个夜晚,为基金会的未来,他再次彻夜难眠。因为他日渐体会到自己年事已高,但又不希望基金会停止运作,而基金会无止境地运作,就需要投入大笔大笔钱,他担心,这是否剥夺了原本该属于子孙的财富权利?

 

       彼时,李嘉诚也被家族财产的传承所困扰。一端是自己的亲骨肉,一端是自己的梦想,到底该如何取舍?

 

       突然,李领悟出一个道理:“我现在有两个儿子,如果我不是(有)两个儿子,而是三个儿子,我是不是也要给第三个儿子一份财产?”只要将基金会视为第三个儿子,财产分三分之一给基金会,就理所当然。

 

       心念一转,豁然开朗。李嘉诚后来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这个思想上的自我突破,让他开心了很多天。“那种安慰、愉快的感觉,实在用笔墨难以形容!”

 

       事实上,李嘉诚做慈善,很多时候,也是基于自己的亲身经历。李曾开启了一个针对癌症病人的临终关怀项目,起因是,他去探望一个罹患肿瘤的富豪朋友,这位朋友看到他非常高兴,双手拉着他要他坐在床边,后来朋友睡着了,拉着他的手也没有放开,“我心里想,这个朋友很富有,但因为肿瘤而痛楚不已。内地贫穷的癌症病人没钱治疗,生活怎样过?于是立即想到开展宁养服务”。

 

       李说,他不喜欢“临终关怀”这个词,所以改为了“宁养服务”。

 

       李嘉诚基金会高级项目经理罗慧芳女士告诉记者,李对这个项目很上心,甚至还专门就市面上有哪些新药和他们进行过讨论。据她透露,宁养计划至今已经做了十多年,在内地以及香港已经有了42家宁养院。

 

       对于另外一个支持儿童疝气手术的项目,罗慧芳女士告诉记者,她在一个下午四点多时给李嘉诚看了一组患病儿童的照片,李当即表示支持在那个省份开展这一项目。一个小时后,李又跟罗说,扩展到旁边两个省份吧。

 

       在过去的几年中,李嘉诚一直在期待他的言行能够激起更广泛的响应,将慈善业从个人的道德完善,转变成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

 

       2013年11月19日,在位于西安的大石头村,李嘉诚为其基金会下属的“展璞”计划二期揭牌,李跟省市领导以及村民座谈,几乎每个人发言时都要称赞一番李嘉诚的善举,对他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每一次,李都双手抱拳,站起来,然后弯腰,连声说,“谢谢”。

 

       面对冗长的发言,李嘉诚坐在北方微凉的硬靠椅上,始终面带微笑。座谈进行到一半,有好心的工作人员拿进来一个坐垫,但被他拒绝了。

 

       “展璞”这个致力于培训内地女村官的项目,此前已经在广东、广西等地取得了一些效果。人群中,从广西专程赶来的潘德英欣喜不已,这位来自桂林大寨村的民选女村官,在李嘉诚基金会的资助下,于2010年到广西大学接受培训,回去后,就向当地妇联提出,能否给村里的妇女们培训一下妇科保健知识。“以前谈起这,脸都红;上了课之后,觉得没什么,也想帮乡亲们一把。”而今,潘解释这些,没有丝毫忸怩。

 

       潘德英自信,充满阳光,自认为没有什么做不到的。她还从基金会中争取了2万的种子鼓励基金,拿回去修建村里的演艺楼。这个方案也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获得了额外32万元的资助。而今,演艺楼已经开业,成为乡亲们的另一个创收去处。

(责任编辑:海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影视联盟  纸媒联盟  网络联盟   律师联盟  人员查询  加盟合作  最新最热

特别申明

部分内容源于网络 目的在于传播 如有侵权速联秒删